该研究以富营养化湖泊—太湖为研究对象,利用高分辨采样方法对疏浚6年后的沉积物进行现场评价,得出结论——疏浚可有效控制内源磷的负荷。研究成果发表在环境科学主流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。
该研究采用了ZrO-Chelex DGT和HR-Peeper两种高分辨采样产品,测定了未疏浚和疏浚后沉积物中溶解态Fe和P、DGT有效态Fe和P的含量,采用DGT有效态浓度计算了沉积物通量,同时运用DIFS模型解释了沉积物中P的动力学缓冲过程。结果表明,疏浚6年后,水体质量没有得到明显改善,但疏浚可显著降低沉积物中溶解态Fe和P、DGT有效态Fe和P的含量。在沉积物-水界面下不同深度,疏浚产生的控制效果不同,尤其体现在1月份和4月份。DIFS模拟的结果表明,疏浚后沉积物的固磷能力在4月份有所提高。孔隙水溶解态Fe和P以及DGT有效态Fe和P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,反映了Fe氧化还原在调节疏浚效果中的关键作用,这种影响在冬季和春季尤为重要。而在夏季和秋季,藻类的分解促进了沉积物中磷的释放,抑制了疏浚效果。总而言之,疏浚成功地控制了内源磷的负荷,而蓝藻水华会抑制疏浚后的效果。
ChenM, Cui J, Lin J, et al. Successful control of internal phosphorus loading aftersediment dredging for 6 years: A field assessment using high-resolutionsampling techniques [J].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, 2018, 616: 927-936.
文章链接:https://www.sciencedirect.com/science/article/pii/S0048969717329455
|